常回家看看

我的家乡平达,风景优美,民风纯朴,那里有我心爱的父母和儿时的伙伴。 我的家乡经济并不发达,主要的经济作物有甘蔗、烤烟,可都没有形成规模种植,辛苦一年的收成其实也就只能支撑家里的柴米油盐,更何况还要供我们兄妹三个读书,父母的辛苦和忧虑可想而知。

我们小时候,家里种甘蔗,春天是种甘蔗的季节,妈妈把甘蔗的稍稍砍成一截一截的作为种苗,爸爸把土松好、挖好一条条沟,再把甘蔗苗一排排放进去,盖上土,浇水、施肥、除草、打虫。秋天,甘蔗叶黄了,还要把底部的叶子割掉,让它们更好的生长。我这样的描述看似轻松,可只有干过农活的人才知道,这一年又一年的春耕秋收,其中究竟饱含了父母多少的辛酸苦辣!

在我的记忆中,甘蔗是一种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”的农作物,远远看去绿油油的一大片,倒映在穿村而过的小河、水库上,很美丽,想着也很甘甜。可真正走近,才会知道甘蔗的利害。它的每片叶子都长满了倒刺,不注意就会划伤皮肤,虽然刺的不会太深,可是在比人还要高的甘蔗地里,施肥、除草、打虫、割叶,雨天一身泥、热天一身汗,汗水淋在被甘蔗叶划伤的皮肤上,那种滋味真能叫人刻骨铭心。我的父母就是这样,常年钻在这片甘蔗林里,他们那饱经沧桑的手上、脸上,甘蔗叶的划痕想必是数也数不清!

冬天是甘蔗收获的季节。记得有一年,我和爸爸、妈妈、姐姐在地里砍甘蔗,爸爸休息时间把鞋子脱了刮鞋底的泥巴,这时运甘蔗的大拖拉机开过来,他急着搬运甘蔗上车,却忘记自己脱了鞋,一大脚踩在刚砍掉的甘蔗桩上,尖尖的甘蔗桩戳进了脚底,流了很多血。姐姐和我赶过去时,远远的看见他弯着腰双手紧紧抱着脚。他看见我们时眼睛里痛得含着泪,嘴上却还开玩笑说“没事,没事,我还可以站起来转圈的”。爸爸受了伤,我们让他在家里休息,可是他闲不住,又正是农忙,他老是记挂着地里的甘蔗,于是清晨五六点钟偷偷去地里砍甘蔗,结果脚伤没痊愈,又发炎了,两三个月才好。爸爸用他的言传身教默默地影响着我,教会我做人要踏实、勤奋,要能受得了苦、吃得了亏,让我受益匪浅。

每年夏天,是花椒成熟的时节,我家背后也种了一些花椒,自家吃不完就去街上卖,家中的房顶上、大大小小的簸箕中晒满了花椒,空气中也漂浮着好闻的麻香味。可是,摘花椒的活却一点都不轻松。青花椒树上长满了刺,花椒都长在刺中间,而且因为戴着手套不好摘,所以每一颗细小的花椒都要光着手从刺中间摘下来。而这种细活,妈妈做的最多。记得2008年的夏天我回家,一早起来,妈妈让我在家里烧火做饭,她自己背着一个大背箩就出门摘花椒去了。到了中午1点多,饭菜都凉了,我坐在家门口等着,远远的看见妈妈弯腰驼背的背着大背箩,上面还用蝇子捆着一个装满花椒的大口袋。我帮她卸下口袋和背箩,她找来缝衣针,让我帮她挑刺。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!指关节粗大,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因为开裂裹着胶布,白胶布都被染成了黑色;手指上到处都是被花椒刺扎到的针眼,密密麻麻。可能是被花椒麻痹了,那根刺戳得很深,可我挑刺时也没见妈妈皱一下眉头,我瞬间一阵心酸涌上心头。   

小时候,我们有父母的疼爱和呵护,生活得无忧无虑,就算他们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累,也不会对我们抱怨一声,即使他们饿着肚子,也会想尽办法让我们吃饱穿暖,并接受良好的教育。现在我们长大了,父母却老了,我们各自为自己的生活打拼,可“羊羔跪乳,乌鸦反哺”的道理我们都不会忘记,我们一定会象父母疼爱我们那样孝敬他们,为他们分忧;努力工作,照顾好自己。

常回家看看,慰藉父母扎心的疼爱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郭娣香    /图

 

来源:党委工作与人力资源部    发布时间:2022/6/24 16:29:41   点击:6485 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