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干年后,人们也许还会依稀记起,乙亥末,庚子春,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着荆楚大地,侵噬着万里神州。“口罩”成了“年货”,“逆行者”成了抗疫英雄的别称,“家”也成了这些“逆行者”们想回而回不去的地方。他们当中有年近8旬的耄耋老者,也有00后出生的年轻人,尽管是在中国人最重要的过春节期间,他们仍然舍小家,为大家,把那最温暖的地方——家,留给了我们。
在中国人的文化里,家不仅仅是人与人的组合,更是一种精神图腾和文化象征,工作一天回到家里往沙发一躺是一种温暖;陪着孩子写作业,伴着孩子一起成长是一种温暖;与爱人一起倾诉心声,一起相依相偎是一种温暖;陪老人一起聊天一起欢笑是一种温暖;一家人围坐在餐桌盘共同品味香喷饭菜也是一种温暖。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在家里生活的点滴,尽管简单而重复,但就是这些平淡的瞬间,织起了家的温暖。
每逢佳节倍思亲,对于在外打拼的人来说,更是深有体会,比如每年清明,中秋及春节等传统佳节到来的时候,往往都会加深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家的向往。尤其是春节到来前,“有钱没钱,回家过年”都会成为大家的口头禅,不知不觉间,新的一年就要到来了。漫步年货市场,那是一片中国红的世界,款式各异的灯笼,寓意不同的春联、象征美好愿望的窗花、传递文化与思念的美食。演绎的不仅是年的味道,更扣响了回家的声音,让人感受到家的幸福和温暖。
带着满满的欢喜,又踏上了回老家的路,闻着乡土的气息,喝着甘甜的清泉、看着古树下孩童嬉戏玩耍的背影,自己儿时快乐时光仿佛又在眼前浮起。在外忙碌了一年终于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回老家看望父母,感受一家人团聚的温暖。一声“爸妈,我回来了”,一句“家里什么都不缺,又乱花钱买些东西”可能很多人回老家时与父母用的最多的对白。这样的对白不需要华丽辞藻,更不需要点缀修饰,朴实的语言是父母与子女内心的独白,更是整个家温暖的全部。一年没见到爸妈,他们又添了不少白发,看着爸爸忙出忙进张罗饭菜,看着妈妈把那一叠褶皱的钱塞给孩子,我顿时眼圈一阵通红,他们平时在家省吃俭用,好一点的东西都不舍得买,可我们回来了,还要把自己扮成土财主似的,我知道他们是要让我在孩子和爱人面前有“面子”也是尽自己最大努力,把那份家的爱和温暖一代代传递下去。
看着一桌子丰盛的佳肴,我知道这是爸妈一年之中过得最奢侈的一次,平时滴酒不沾的爸爸也端起了酒杯,平时节省惯的妈妈,也跟换了个人似的约了好多亲朋来一起欢聚,总说“多双筷子而已,过年图个高兴”。是啊,多双筷子而已,这就是我们的文化,肤浅的人又怎么能理解中国人的“筷子”情节。团聚从一双筷子开始,温暖在一双筷子中流溢。
家是最温暖的地方,每到团圆的时候,爸爸抱着孙辈露出那久违的欢笑是一种温暖,妈妈坐在床边嘘寒问暖唠叨不停是一种温暖,亲朋共话家常,把盏言欢也是一种温暖,若干年后,也许家乡会变成故乡,但我一定会留住这份乡愁,这份温暖,在梦里时常响起回家的声音。
永昌硅业 郭构玉 文/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