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张照片牵绕两代人的情怀

“三哥,我来看你了”,眼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怀抱着哥哥的遗照泣不成声,当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愿望破灭,身埋异国的坟茔孤立眼前,不禁使人莫名的酸楚感伤。

这位老者便是我的父亲,从我记事起,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家里的顶梁柱,再苦再累总是默默忍受,再艰再难,也总是把那和蔼慈祥的笑容留给我们,男儿有泪不轻弹,看着父亲内心那最后防线的崩溃,我心如刀绞。还没来得及抚慰老父的创伤,悲痛的他便哽咽的向我们说到,“60年了,今天你们的爷爷奶奶终于可以瞑目了”。想起总爱盯着照片里那个男孩发呆的爷爷,喜欢坐在村口凝望等候又不时喃喃自语掐指掰算的奶奶,我泪如泉涌。

照片里的那个男孩正是我的三伯,而眼前这桩矮矮的坟茔便是他最后的归宿,也是我们两代人以及后世子孙难以割舍的牵挂。父亲对我说,在他小的时候,家里经济条件十分拮据,加之兄弟姐妹人数众多,生活难以维继。当时年仅12岁的三伯不得已踏上了“穷走夷方,急走厂”的艰难道路,远到泰国清迈寻求生计,而这一走就是60年,父亲也没有想到,60年后,骨肉兄弟竟以这样的方式见面,更想不到相见竟成永别,想再叫一声“三哥”成了永远的奢望。

从堂哥口中得知,三伯起初到泰国清迈做工十分不易,由于语言沟通困难,学习技术存在很大程度的障碍,同时,年龄较小,做不了重体力活,因此也没少挨老板的责骂甚至殴打,在工友中也是受尽了欺负和嘲弄,吃不饱穿不暖成了他生活的常态,那时的三伯想家的时候,只有夜里躲在被窝里哭,白天则是望望来时的路。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”。直到至今,堂哥家还保存着三伯离家前,奶奶为他织的那件麻布衣,那是母爱的凝结,是思乡的诉说,是游子心中的渴望,更是激励我们后人的荆条。

天意怜幽草,在逆境中成长,在苦水中泡大的三伯也练就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,通过多年打拼,在当地生活也算过得去,也组建起了自己妻贤子孝、安乐祥和的美满家庭,正大日子有了盼头,三伯却撒手人寰,从此阴阳分界、天人永隔。“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”东坡先生的诗句也刻画了我此时的心情。对着孤冷的坟茔,我终于含泪,喊出了一声“三伯”,那是我从小到大都没有喊过的称谓,是第一次,但不是最后一次,因为我希望以后这个声音还能在梦中响起。

这次能来到泰国清迈悼念三伯及和亲人们团聚,也是因为堂妹婚礼的缘故,也许是因为三伯处于对多年不曾探望父母的愧疚,也许是出于事业未成誓不家还的原因,至死都没有在踏上生身故土,没有见过至亲至爱的家人。堂妹为了弥补三伯的遗憾,几经周折询问到了我们村委会的电话号码,邀请我们全家参加她的婚礼,当电话那头传来异国他乡亲人的呼唤,我们全家都像过年一样的开心,尤其是父亲几宿都睡不着觉,因为当时我们都还不知道三伯已故多年,以为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,而结果却是那样的令人伤感。

回家后看着照片里的那个男孩,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,一座孤坟,一张照片就是三伯留给我们的全部。对于坟茔也许我们无法每年亲临祭扫,但那张照片却是我们两代人亲情的牵绕,也是后人寻根的路条和三伯曾经来过的见证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郭构玉/文/图

 

来源:党委工作与人力资源部    发布时间:2020/11/18 16:46:43   点击:6275 次